~佛七講話~ 主法和尚開示

心保和尚佛七開示~2017年7月

回目錄

各位法師、各位蓮友居士:

念佛是在提醒我們,自己的本心是沒有煩惱的,是沒有障礙的,是沒有痛苦的,是本自具足法喜的。透過念佛,告訴我們心的本質是本不生滅,無有來去的。一般我們講念佛,可能都跟「發願往生」有一層關係,實際上我們可以去想一個問題:如果你不念佛,你會法喜嗎?如果你不念佛,你會快樂嗎?

念佛!我們講念佛的功德,我們可以說:念如來、正遍知、應供、名行足,所謂諸佛的德號,所以念佛應該講是提醒自己跟佛學習,所以在聲聲佛號裡,就是在提醒自己,我們要跟佛一樣,行佛所行。佛陀具足的智慧德相我們應該要學習,佛陀具足的種種忍辱、禪定我們也應該要學習。所以念佛本身就是在提醒自己,提醒自己要與佛學習,提醒自己我們的心本自具足與佛平等。

念佛讓我們可以有所專注,佛號裡面我們不生煩惱,不生煩惱其實就是解脫,我們念佛的時候你有感受到解脫的功德嗎?念佛的時候不生貪、沒有瞋恨、念念分明,這不就是解脫嗎?所以佛號在提醒你,我們本自具有的功德。因此只要我們不生煩惱,那裏就是極樂世界!

我們可能認為要有七寶池、八功德水、要有黃金鋪地才是極樂世界,其實應該說:心是我們的世界,你的心不自在,去到哪裡都是煩惱。所以我們說不生煩惱是極樂世界,無有貪,無有瞋是極樂世界。透過佛號的提醒,可以感受到確實有極樂世界,因為我們的心可以相應。

其國眾生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;所以也表示說,只要我們的心不受苦,不受苦,不就是極樂世界嗎?沒有貪,就不受苦;沒有瞋恨,就不受苦;沒有愚癡、無明,我們就可以自在,這就是極樂世界。

所以一般我們也很容易往外追尋,所以我們講念佛,佛陀早期教我們念佛功德,念佛的十種德號,這表示在提醒我們,我們要與佛一樣,我們要跟佛學習。我們的心可以跟佛一樣,與佛平等,這個是念佛。所以只要能夠自在,不生煩惱,處處都是淨土。我們內心先建立起內心的淨土,我們就很容易跟佛國世界來相應。

念佛也可以講,念自心的菩提。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成佛,都是因為發菩提心,發願要自利利他,發願自覺覺他,發願要廣度有情,發願要饒益眾生,所以我們要學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的這個菩提心,發這個菩提心,是難能可貴的。我們歡喜看到眾生快樂,歡喜看到眾生得自在,歡喜看到眾生得解脫。所以我們發心要來饒益一切有情,這個我們講菩提心。

念佛也是要念我們自心的這一分菩提,有了菩提心就可以行佛,也就是在學佛道上具足大力量,就像觀音菩薩為了廣度有情,具足大智慧,具足大方便,所以是名大士。我們只要發菩提心,就會具足大力量,所以要成佛,就會比較快。所以念佛也要把我們這一顆菩提心,能夠念起來,能夠具足菩提心,其實不就是阿彌陀佛嗎?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,後面不就是菩提心嗎?

所以念佛,也不是只有聲音,念佛也不是向外追求。念佛要念自己的菩提心,念我們心的本質,念我們的心要與佛平等;這樣的話,我們可以隨緣自在。也不是說,我們要去求一個自在,只要我們發菩提心,你自然就會自在;就如同,我們不生煩惱,你自然會快樂。所以,也不是去求一個快樂,也不是去求一個自在;應該講,快樂跟自在的背後,我們要先具足條件,具足不生貪、不生癡,沒有煩惱無明,有這個條件,我們自然會快樂;所以快樂也不是用求的;自在也不是用求的;具足菩提心,你自然有力量,你自然會自在。

所以應該這個因素,我們講因緣,具足這樣的因緣,比較重要。所以念佛,我們也要念得清楚明白,念得有智慧。所以也不是盲目的要追求一個目標。所以念佛法門,我們要找到正確的念佛的方法,慢慢的你就知道,聲音的背後,要具足種種佛的功德。也就是我們希望,透過念佛,來提醒自己,來發菩提心,來開發我們的本來的佛性,這樣,可以與佛平等。所以,大家也講,何謂淨土?只要我們自在了,不就是淨土嗎?所以大師也闡述,酷暑寒冬都美,南北東西都好,上下東西都妙,人我界限都無,這就是淨土。因為在這裡面,你沒有煩惱,你沒有對待,你沒有比較,這就是淨土。所以我們也都知道「隨其心淨則國土淨」,你的心不清淨,沒有淨土。

如何能夠清淨?也就是我們常說的,我們的心裡面,不要有貪瞋煩惱,不要有貪瞋癡。所以還是這個問題,所以我們學佛有一個很主要的方向目標,所謂「勤修戒定慧,熄滅貪瞋癡」,這就是淨土。你能夠具足這個條件,你就知道「其國眾生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,這個就是極樂世界。

所以我們透過佛號,透過專心,我們去感受不生貪瞋煩惱的那個心境,這個心境你能夠感受,你能夠去體驗,了解了之後,我們把這種心境,去保任、去護持,讓我們的心,不隨外緣而轉,不受因緣干擾所以,這也是念佛很重要的一點。否則只有在念佛堂裡面有法喜,去到外面,世界就不同了,這樣也不對,因為你真正知道淨土,東西南北都好,去到哪裡,你用一顆不生煩惱的心,去到哪裡你都很自在。所以,我們先了解這個道理,那麼用佛號來提醒自己,這才是正確念佛方法,否則只是追求音聲,乃至追求念佛的數量,這個終究也不是辦法。

我們先了解念佛,他要我們做什麼?念佛不就是要不生煩惱?所以每一個念頭裡面,我們與佛的功德相應,隨時隨地,都有慈悲忍辱,禪定智慧,乃至布施,乃至讚歎。這樣的話,你不也是在念佛嗎? 布施這也是在念佛,布施難道不是在念佛嗎?忍辱也是在念佛,因為這些都是行佛所行。佛陀也慈悲,佛陀也忍辱,難道不是嗎?所以我們要找出念佛的本質在哪裡?布施也是在念佛,精進也是在念佛,你精進饒益有情,這也是在念佛;你精進在行布施,這也是在念佛,因為這些都是行佛所行。

當我們在行佛的時候,相信你是不生煩惱的,因為我們的心與佛相應。所以念佛,其實意義相當廣,也不是只有聲音。所以我們真正了解念佛的本義,行佛所行,真正讓我們的內心平靜,不生煩惱,我們就可以體驗處處也都是淨土,能夠有這樣的體驗,我們對淨土會有信心。所以當我們在世間功德圓滿的時候,我們用這份體驗,確實可以跟佛國相應,幾句跟大家共勉,接下來我們一樣,精進的來念佛。